


那次的創作課有很大的想像空間,一人一張A3白紙與一盒蠟筆。
小草大哥煩惱了很久,久到大家都拿起畫筆了,他還在思考,等我繞了一圈再回來,他的紙上多了幾個圖樣:一棵大樹、幾片落葉、一副掃具與垃圾桶。
他說,
「落葉就像煩惱和抱怨,大多時候誰都不想聽,但只要有人想跟他說,他願意把落葉一一撿起來。」他的撿起是一種包容、是對人的重視,他撿起,然後接納。
小草大哥不常開口,我們的實習生跟他初次見面時,還因為在互動中不被理睬而感到挫折,但經過了在創作課裡的相處便知道,他只是在思考、謹慎的思考,想清楚前不會輕易開始,他不是不會講話,他的話,在畫裡。
不知道你有沒有羨慕過那些很會講話的人?
在社會上,這些人總是能很快地展現出優勢,但對某些人而言,說話一點也不容易。
或許在學校與工作環境裡,我們能輕易獲得學習與表達的能力,但一些不善於表達的經濟弱勢者呢?
語言表達的劣勢容易讓一個立體的人被擠壓成平面,在平面上,大家可以輕易地貼上各種標籤,遮掩住他們的特質,忽略他們真實的處境,以及那些奮力生存的故事。
【街道上的藝術家】
這裡的創作課不是高齡者的才藝課,而比較像一個人生旅途的落腳處、一起學習面對生命課題的夢想教室。在木工班、創作課裡都不講究所謂的「技巧」與「精準」,而是作品裡所反映的真實。每一個作品都蘊含一段生命經驗或情緒,是慢慢地整理與認識自己的成果;而創作的過程,更像在經歷人生旅途般地不斷嘗試、調整、然後再前進。
方案的主要目標,在增進無家者與弱勢族群多元表達能力,讓一般社會大眾有機會透過他們的藝術展演瞭解其底層生活的點滴,降低刻板印象;此外,這些弱勢族群也能更有自信地與他人溝通、參與社會生活,並於課堂及課程建立友善互助的人際連結關係。這種社會支持網絡與友善的社會關係,對於處於社會邊緣的弱勢族群來說,經常是遭逢重大生命衝擊時,免於家庭崩解、流落街頭,甚至重返社會的重要支持系統。
過去展覽
2015 記憶食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6 街道上的城市藝術家創作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執行成果
在視覺媒材創作或行動中,希望進行生命敘事的整理與團隊合作的練習,作為連結人際網絡及走入社區的策略,
預計於美術文創班招收共約10-15位遊民與弱勢族群學員,
每月上課至少3次,預期每月受惠人數至多可能達到45人次;一年若以開課8個月(3-6月、9-12月)計算,將可能有360人次受惠。
指標
-
一年至少開課8個月
-
招收10-15位學員
-
每月 3次,每次 2 小時
執行狀況
-
3-12月持續開課10個月
-
招收8-14位學員
-
每月至少4次,每次至少2小時,共計106小時
策略:
-
課前至街友相關服務單位或社區裡關注貧窮議題的機構,主動與社工連結,或作現場招生,作為招募學員的途徑。相關連結的機構有萬華社福中心、人安基金會萬華平安站、萬華婦女中心、珍珠家園、基督教恩友中心、救世軍、社會局中途之家、仁濟院、社區實踐協會、人生百味、芒草心等。
-
透過「行動講師」的概念在前幾堂課到人安、恩友開課,在熟悉的場域,以簡易、實用的手作體驗引發動機。
-
透過技術與想像力的各種課程鋪陳,讓學員熟悉並放心地透過藝術媒材表達自我。
-
透過主題的設定,並且搭配青年志工的陪伴與協助,再現生命的片段或價值觀
-
透過合作創作、對話的橋段設計,讓大家練習與他人溝通、相處。
-
下半年與珍珠家園、人安基金會萬華平安站專案式地合作,嘗試透過與青年對話、整理自身經驗等創作歷程,為機構中的經濟弱勢者(包含無家者)建立抒發管道,創造實質的人際連結與自信心,希望未來能持續與各機構合作,從人際關係上穩定其面對生活的動力與自我認同。
透過展覽(包含自辦的成果展「剪一片落葉走」及與其他單位合辦的「貧窮人的台北」展覽)讓更多人可以認識貧窮議題,同時創造學員展現多元面貌的舞台。
成果:
-
平常不擅言語表達或防衛心重的學員,容易在相處過程中與人產生摩擦。但透過藝術媒材,可展現獨特的創造力與自我風格,同時也能分享自己的人生際遇或經驗,增加其表達的自信心。
-
透過志工長期陪伴學習的歷程,學員能夠和志工建立信任關係,並且在遇到重大生活困難時,也能夠主動向志工述說並請求協助。
-
學員之間已建立互助的人際連結,遇到困難時能夠相互協助。
-
學員能夠透過多元藝術媒材與集體創作,學習和他人合作,並將在這裡感受到好的社會關係,延伸至自己的生活當中。
-
根據過去課程累積的經驗,讓美術文創班發展出一個可能性,與其他提供社福機構合作,為其服務對向創造居住與工作需求之外額外的人際連結與增添自我表達的能力、信心,增加其生活穩定性,並提供其情緒表達的途徑,讓社工或機構人員能更快查覺其心理困境,以及挖掘其其他能力與特質。


_356.jpg)
